200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层面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机构和主要渠道,在协商民主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决策和治理形式,是指处于共同政治框架中的特定主体,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前提,就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与协商,达成一个各方都比较愿意接受的“最好”方案,并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 “协商民主”兴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西方在对“选举民主”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民主模式和民主理念。它深深植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现实,适应了现代民主政治对实现公民与政府之间进行面对面对话与讨论的要求。其作用机理是基于利益集团博弈,各利益集团在多元共享、权利平等的条件下,通过争论、交流、沟通,达成意见的“一致”和“同一”。 我国的协商民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虽然晚于西方,但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政治协商会议这种组织形式实施了协商民主。人民政协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平台和渠道。在人民政协内,不仅仅有各民主党派的协商,而且有各界别,比如经济界、新闻界、文艺界、社会科学界的协商,各民族的协商,海内外华人的协商。因此,各个政党、各个阶层、各个界别、各个民族,各种宗教,海内外华人,都可以通过人民政协来进行参政议政,进行政治协商。 协商民主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协商民主的特点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根据这个共识,形成一定的决策或者选择一定的人选,可以避免选举民主形成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弊端,使多数人的意见都能发挥出来。协商民主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选举前可以协商,选举中可以协商,选举完以后还可以协商,而选举民主,只是在选举中可以协商,选完后就不能更改了。 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公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人民政协是实现公民平等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途径。以人民政协为组织形式的政治协商制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各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和少数民族等群众的优势,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团体和党派的有序政治参与。 以人民政协为组织形式的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包容和表达各种利益诉求。政治协商坚持求同存异,蕴涵着合作、参与、对话、妥协、包容的精神。为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公共利益,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并在充分、民主、平等、真诚的协商讨论中达成共识。政治协商坚持多数与少数相统一,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整合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愿望,使各种利益要求通过体制内的渠道经常地、畅通地反映到决策部门,从而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首先是政党之间实现磋商交流、达成共识、合作共事的民主制度,主要体现为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商国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政党制度的特点就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其主旋律是合作而不是对抗,互相监督也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共事而不是互相攻讦、掣肘。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不仅包含平等协商,还包含协助、协力、协同。各政党既有民主协商的权利,又有协助、协力、协同的义务。加强和完善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稳定。 第三,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有利于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选举民主直接决策,协商民主与决策过程相始终。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虽不直接决策,但始终影响决策。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执行之中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不是局部性、方面性、民间性的民主,而是全局性、综合性、政治性的民主,对国家和地方的决策既有辅助、参考作用,又有监督、纠错之功。人民政协下联各界,上达中央,民主渠道畅通,不同于一般的政策咨询调研机构,是党和政府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人民政协位置超脱、智力密集,议政建言既有专业的深度,又有社会的广度,从而使政治决策能够更民主、更科学。
|